几年前,马雪梅在城里时看到家长为孩子上学犯愁,回到家乡又看到许多孩子因为缺少父母陪伴,性格变得孤僻。作为曾经的留守儿童,她决心留在家乡当全村留守儿童的“童伴妈妈”。
农村留守儿童成长、城里孩子上学,都是头等大事。马雪梅有个朴素的愿望:“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不落下。”
村里孩子留守,“童伴妈妈”帮忙
在西山坪村,最热闹的地方莫过于“童伴之家”。在这里,靠墙的书架摆满了儿童画册和书籍,孩子们稚嫩的画作贴满了整面墙,后院还有一个小型游乐场。
65岁的村民喻先旭经常带外孙女来“童伴之家”,他说,孩子们在这里不仅有玩伴,还有人指导学习。
看到孩子们的笑脸,马雪梅越发坚信,自己当年的决定没有错。
2016年12月,在外务工多年的马雪梅回到家乡,准备就近找个工作。她留意到一则招聘信息:招聘19岁至55岁、高中及以上学历的“童伴妈妈”,最关键的一条是“爱孩子”。
在这个小山村,外出打工者占七成,孩子们平时由祖辈照顾。但老人年纪大了、照顾吃力,不少孩子身上总是脏兮兮的。因为缺少陪伴,有的孩子性格孤僻,学习成绩也不理想,还有的孩子整天抱着手机玩游戏,爷爷奶奶也无可奈何。
马雪梅小时候也是留守儿童,早年她在广东打工,女儿被留在家里……由于这些经历,马雪梅很想为家乡的孩子做些事情。看到这则招聘,她心动了。
几个月后,经过选拔和培训,她成为一名“童伴妈妈”。
上岗后,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摸清全村儿童的家庭情况。马雪梅了解到一个特殊的孩子:12岁的小玲(化名)母亲去世、父亲失联,从小跟着外婆生活,家庭无经济来源,本人还患有生长激素缺乏症(“矮小症”),后期治疗开销很大。
小玲对外界很排斥,也有自卑心理。为了帮助小玲,马雪梅经常去她家,陪她说话,开导她,还邀请她到“童伴之家”玩。
小玲的外婆说,有了“童伴之家”的帮助,孩子变得乐观开朗了。现在,小玲的病情有所好转,成绩也上去了。
在村干部的帮助下,马雪梅通过微信群与家长沟通,及时将孩子的情况告知家长。现在,已经有3名家长决定返乡陪伴孩子。
“一个人(童伴妈妈),一个家(童伴之家),一条纽带”,这是四川省近年来实施“童伴计划”的主要内容。来自共青团四川省委的数据显示,从2006年启动“农村留守学生关爱行动”至2019年年底,四川全省共投入运行616个“童伴之家”,覆盖全省所有市州的616个村。
城里“入园难、入园贵”,政府不能省小钱
随着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,摆在四川面前的难题,除了农村的留守儿童,还有城里的教育质量。
在四川省广安市,有不少家长都不愿买市区南部的房子。过去20多年,广安南部市区只有两家公立幼儿园,很多市民只能把孩子送进价格较高但质量缺乏保障的私立幼儿园。
为解决这个问题,2018年,广安市在东南片区以2000多万元回购了一所幼儿园,成立了广安市第二幼儿园。目前,这个幼儿园共开设9个班,在园幼儿270余名。
广安市第二幼儿园园长宋杨说:“以前很多家长一大早就跑去排队,或者参加录取比例4∶1乃至5∶1的摇号入学,没有摇到号的只能把孩子送去私立幼儿园。”
“在幼儿园这件事情上,不能‘政府省小钱、老百姓花大钱’。”广安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刘中平说,目前广安市已通过新建、回购等方式建成60所公办幼儿园,预计到今年秋季可以建成100所。预计到2021年,全市将投入20亿元,让全市80%的适龄幼儿享有优质、普惠的公办学前教育。
当地教育部门预测,2020年后,仅在学前教育环节,每年的人员及运转经费就需要4.9亿元。对于财政并不宽裕的广安而言,这不是一笔小钱。
“财政压力很大。但政府投得再多也是小钱,老百姓花得再少也是大钱。”刘中平算了一笔账:按照全市80%适龄儿童在公办幼儿园就读、每学期费用2000元计算,适龄儿童家庭每年节省开支的总额达到10亿元以上。
在广安市第二幼儿园,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,宋杨希望,小康路上,能有更多孩子收获快乐,获得公平教育的机会。